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蜜芽_免费真人毛片在线播_日本xxxxx九色视频在线观看_狠狠色综合久久伊人_亚洲中文无码人a∨在_无码中文字幕组专区少妇_欧洲一级 片内射av_aⅴ在线免费观看_高清中国一级毛片免费_4hu四虎永久地址

國學概述
  

  一、什么是“國學”

  國學原指國家學府,如太學、國子監(jiān)。國學興起于20世紀初,1920年代始盛;在中國大陸,文革結束后思想學術自由逐步有所恢復,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學術的空間逐步擴大,1980年代后“國學”熱再次興起一直沿襲至今

  “國學”這個名詞產生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,但是 “西學東漸”改良之風正值熾。張之洞、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,提出“中學”這一概念,并主張 “中學為體,西學為用”, 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,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。“五四“運動期間,陳獨秀等發(fā)起新文化運動,將中國的落后挨打歸罪于二千年來的封建制度,歸罪于以孔子和四書五經,提出“打倒孔家店”等激進口號。但胡適等人在運動后期則針對性地提出“整理國故”口號,主張 “研究問題、輸入學理、整理國故、再造文明”的口號,力圖從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尋出中西文明的有機結合點,為中國的新生尋找出路。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,隨著批判胡適洋奴買辦哲學和資產階級唯心史觀,以及歷次的文藝批判運動,“國學”作為一個口號或名詞已基本消失。只是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,隨著“愛我中華” 之風日熾和“中國崛起” 口號之響起,尤其是“孔子學院”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國內的連續(xù)上演,“國學”方在海內外以前所未有的熱度火起來。但是“黃河之水天上來,挾泥沙俱下”。一些文化投機者也看準這個“牛市”,將陰陽八卦、讖緯迷信、星相占卜、特異功能、巫婆神漢、建陰宅、拜神廟,乃至恢復繁體字,倡導小學生讀經,都貼上振興“國學”的標簽。

  而關于國學的定義,嚴格意義上,到目前為止,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(tǒng)一明確的界定。名家眾說紛紜,莫衷一是。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:"國學者何?一國所有之學也"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,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。

  一般來說,“國學”又稱“漢學”或“中國學”, 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與學術。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與學術,那么無疑也包括了醫(yī)學、戲劇、書畫、星相、數(shù)術等等,這些當然是屬于國學范疇,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。

  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、史學、宗教學、文學、禮俗學、考據(jù)學、倫理學、版本學社會科學知識,以及醫(yī)家,農學、天文、歷法、算法、術數(shù)等自然科學知識,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。

  國學的分類方法有兩種:一種是“四庫全書”的分類方法,它把國學分經、史、子、集四大類。“經”是指儒家經典,如《詩經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孝經》等,后來又增加一點語言訓詁學方面的著作,如《爾雅》;“史”指一些史學著作,包括通史,如司馬遷的《史記》、鄭樵的《通志》,斷代史,如班固的《漢書》,陳壽的《三國志》、歐陽修等的《新五代史》等;政事史,如司馬光的《資治通鑒》,李燾《續(xù)資治通鑒長編》等;專詳文物典章的制度史,如杜佑的《通典》、馬端臨的《文獻通考》等;以地域為記載中心的方志等。“子”是指中國歷史上創(chuàng)立一個學說或學派的人物文集。如儒家的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、《荀子》,法家的《韓非子》、《商君書》,兵家的《孫子》,道家的《老子》、《莊子》,以及釋家、農家,醫(yī)家,天文算法,術數(shù),藝術,譜錄,雜家,類書,小說家皆入“子部”。“集”是歷史上諸位文人學者的總集和個人的文集。個人的稱為“別集”,如《李太白集》、《杜工部集》、《王荊公集》等;總集如《昭明文選》、《文苑英華》、《玉臺新詠》等。四庫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戲劇作品如《長生殿》、《西廂記》、《牡丹亭》也屬集部。

  另一種是按內容分類,開始分為三類:義理之學,闡明事物道理,也就是哲學;考據(jù)之學,從事歷史研究,也就是史學;辭章之學,從事詩詞散文以及章奏、書判等實用文體創(chuàng)作的,就是文學,及今天所說的文史哲等社會科學。后來又有人在此基礎上又加了兩個以補其不足:一是經世之學,即治國馭民的政治、經濟、法律等社會科學知識;而是科技之學,即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知識。

  二、學習國學的意義

  如何看待國學,新時期以來,有三種做法值得注意:一種是只注意國學中積極的一面,把傳統(tǒng)文化的精華作為基本精神,諸如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”、“厚德載物”、“人文主義”等等。主張以儒教興國的人往往持這種看法,他們認為,一部中華文明史,悠悠上下五千年,在世界其他地區(qū)的文明相繼衰落的同時,中國文化卻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,成為世界上碩果僅存的連續(xù)性文化。在其中起核心作用的當然應該是民族文化中的精華部分。

  第二種是,只強調中國國學中消極的一面,把其中的糟粕作為基本精神。諸如“封閉性”、“保守性”、“宗法性”等等。自從改革開放以來,持這種意見的人雖然不是很多,卻也曾經風光一時,主要是主張全盤西化的人。他們認為,中國落后的封建社會之所以能延續(xù)幾千年,近代以來又大大落后于西方,都跟這種糟粕性的基本精神有關,而且是決定性的。

  顯而易見,以上兩種傾向都不能反映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全貌,也不可能正確把握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基本精神。從價值取向來看,前者有新國粹之嫌,容易導致泥古不化;后者是民族虛無主義,難免陷入全盤西化。為了避免以上兩類片面性,有些學者采取了“執(zhí)兩用中”的辦法,這就是第三種做法:全面總結傳統(tǒng)文化,從中抽出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思想,作為傳統(tǒng)文化的基本精神。中山大學哲學系的李宗桂教授在《中國文化概論》這本書中,把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為自強不息、正道直行、貴和持中、民為邦本、平均平等、求是務實、豁達樂觀、以道制欲八種。這本書是統(tǒng)編教材,影響很大)。

  1.世界意義

  1988年,74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召開會議,探討和平、發(fā)展、環(huán)境、民族、宗教、信仰等一系列國際問題。物理學諾貝爾獎金得主、瑞典人漢內斯·阿爾文教授在發(fā)言中說:“人類要想在21世紀生存發(fā)展下去,就必須回到2000年前,從孔子那里尋找智慧。”

  在人類進入21世紀的今天,民族矛盾、宗教沖突、戰(zhàn)爭、社會矛盾、環(huán)境污染、生態(tài)惡化等等,幾乎均屬于人與人、人與自然之間的不和諧問題。而孔子提出“和為貴”,“和”的基礎是和而不同,互相包容,求同存異,共生共長。這對于構建和諧社會乃至和諧世界的建立,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(xiàn)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。

  2.認識我們民族自身

  以儒學價值為核心的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,重人倫、求和諧、盼安定,對于處于轉型時期的中國更具有重要的現(xiàn)實意義,它有利于營造學習中華文明的氛圍,從而使年輕一代領悟到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的博大精深,為日后成長奠定好的行為規(guī)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。在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激烈市場競爭方面,深入發(fā)掘傳統(tǒng)文化中的精髓,應對新的機遇和挑戰(zhàn)很有必要。因此,國學熱的興起,具有其特殊的意義。

  3.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(yǎng)

 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,世世以洴澼絖為事。客聞之,請買其方百金。聚族而謀曰:“我世世為洴澼絖,不過數(shù)金;今一朝而技百金,請與之。”客得之,以說吳王。越有難,吳王使之將,冬與越人水戰(zhàn),大敗越人,裂地而封之。能不龜手一也:或以封;或不免于洴澼絖,則所用之異也。

  國學治本而非治標。“不是教你治病的,是告訴你怎么才不生病的。”國學啟蒙不是教孩子近期考高分的,而是幫助孩子一生站高處的。凡是被稱作“家”的,絕大多數(shù)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。錢三強、錢學森、蘇步青、華羅庚、張大千、黃永玉、……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,只能做匠,就算機緣際會,匠中的能工巧匠可能會成名甚至紅極一時,但也還是匠。匠求技,家求道,莊子借庖丁的嘴說:“臣所好者,道也,進乎技矣。”說的就是這區(qū)別。(當今社會道德淪喪,藥家鑫事件、食品安全等)

  三、如何學習國學

  現(xiàn)在人們開始關注國學,這是好事,能親近好的道理,本是引人向善的。但在目前一些對待國學,人們似乎存在著一些認識上的偏差,比較明顯的一點,就是認為國學是很深的,把它作為一門深奧的理論來研究,似乎用一種功利的態(tài)度出發(fā),去理解國學的實用價值。

  《大學》提出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必治其國。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。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。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。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。欲誠其 意者,先致其知。致知在格物。”這即是儒家著名的內圣外王之學。

  《論語》首句就是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......”什么是學,學并非單指書本上的,古人說,行千里路,讀萬卷書,是說明除了書本上的知識,實際生活中的見識經歷都是學問。人學到知識就應該常常去實踐,去體悟,這就是古人說的修身。儒學把修身、齊家、治國平天下的修身放在第一位,可知涵養(yǎng)正氣,修練品德,開啟人的智慧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也是立業(yè)之基礎。

  現(xiàn)在有許多人,把國學作為一門學科來學習,象學化學物理一般,似乎能背下來,了解意義就說學懂了。所以他們喜歡尋文字中的奧義,談玄論道,但不喜歡去實踐,認為這些太簡單了。更有一些人喜歡研究玄妙之學,以為是腦子靈光,但究其實其基礎很薄弱。他們這種做學問的態(tài)度是不正確的,沒有領悟到國學的深理??鬃诱f,如果他五十歲以后能學易,就能無大過了。可見孔子學易的目的是為了明人生,使自己的修為中少犯過錯??鬃尤绱舜蟮膶W問,他要象普通人一樣學易還不容易,但他學易是想確確實實提高自己的道德,并有以前深厚的修為,去詳研易理而深悟宇宙,最后而知天命??鬃拥男摒B(yǎng)是一步一步的,不可能一步而能登天。

  國學之學習其實并不難,非常簡單,如扔一塊石頭一般。佛家有一小故事,有位禪師對僧人們說,學佛其實很簡單,就象舉起自己的雙手一樣容易,就讓這些僧人練習舉手,日日練習,不得間斷。這些僧人開始還都在練習,日子一長就懷疑了,說這不是佛法,都不練了。只有一位僧人,他不顧別人,獨自一人堅持不懈。終于這位禪師對堅持練習的僧人說,你已經悟到佛法真諦了,并傳其衣缽?!墩撜Z》中一些理也非常簡單,如不要巧言,要時時省察自己,對朋友要講信等,人人都能做得到,是平常樸素平凡的道理。但正因為其理樸素而平凡,卻包含著真理。人可以一時能行善,但要堅持行善就難。堅持就是修養(yǎng),克服自己暴露出來的缺點,使自己心態(tài)趨向于安和鎮(zhèn)定,而少為外界私心所干擾。但很多人就是如此,因為簡單而不去行,不去實踐,所以失去了修養(yǎng)的基礎,如此就無法進階學問之門了。

  做學問,人們常說智慧,那么什么是智慧呢?“莫患人之不已知,患不知人也。”能知已的人是智人,知已就能知人,就能知宇宙人生。學問除多聞,多問,還需多思,如此疑惑大解也就是心悟了,此悟是在實踐中來,而生真知?!墩撜Z》中“貧而樂,富而好禮。”這就是一種淡泊名利,心境安然的超然心態(tài),如此心態(tài),不以物喜不以物憂,心寧而思暢,是大智慧者修養(yǎng)。人無憂,則思無滯礙,能通明觀察,而得常人所難理解妙理,這就是為什么修身能開啟人智慧的原因。人的行為合于道,順于天時,心態(tài)必定是順暢的,他們比沒有修身的人智慧高是合乎常理的。

  “吾日三省乎吾身。”非常樸實的一句話,有人說這話太簡單了,我真想說他幾句,簡單嗎?理解是簡單的,但理解又什么用呢?就象僧人舉手一般,最后沒幾個緊持到最后。這句話在修養(yǎng)中非常重要,修身就是要時時反觀自己,知道自己的過錯,知道自己的不足,并時時加以糾正,如此學問才會長足進步。一個人做學問,最怕三天打魚,二天曬網(wǎng),外境一來,就放縱自己,不反省自己,稍有些長進,一放縱,老毛病又犯了,不但于學問無進,并且使老毛病更加頑固,做學問人于此不可不慎。

  現(xiàn)在人開始懂得了,人心應該向善,一步步完善自己。千里之足始于足下,百層的高樓都是一磚一瓦添加上去的。人們在學問之初不要好高騖遠,應從實際里地簡單做起,使自己確實感到有體會,確實感到“樂在其中”。國學很簡單,就象邁開自己的腿一樣方便,但一步一步就可以行千里。學問雖簡單,確貴在堅持,要有信心,確信一定會有所成就的。

  梁啟超:國學入門:書目及其讀法

  甲)修養(yǎng)應用及思想史關系書類 論語》《孟子》《易經》《禮記》《老子》《墨子》

  《莊子》《荀子》《韓非子》《呂氏春秋》等

  乙)政治史及其他文獻學書類《尚書》 《國語》《春秋左氏傳》 《戰(zhàn)國策》《資治通鑒》《二十四史》等

  丙)韻文書類《詩經》《楚辭》《樂府詩集》 郭茂倩《唐百家詩選》等

  丁)小學書及文法書類《說文解字》《古書疑義舉例》等

  戊)隨意涉覽書類《四庫全書總目摘要》《世說新語》《水經注》《文心雕龍》《徐霞客游記》《夢溪筆談》

  附錄一: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

  《四書》(論語、孟子、大學、中庸)、《易經》、《書經》、《詩經》、《禮記》、《左傳》、《老子》、《墨子》、《莊子》、《荀子》、《韓非子》、《戰(zhàn)國策》、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、《后漢書》、《三國志》、《資治通鑒》(或《通鑒紀事本末》)、《宋元明史紀事本末》、《楚辭》、《文選》、《李太白集》、《杜工部集》、《韓昌黎集》、《柳河東集》、《白香山集》,其他詞曲集隨所好選讀數(shù)種。 以上各書,無論學礦、學工程學……皆須一讀。若并此未讀,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矣。

  四、國學啟蒙書籍

  四書:應該說,凡是對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稍有了解的人,都知道《四書》。它是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這四部著作的總稱。據(jù)稱它們分別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、子思、孔子、孟子,所以稱為《四子書》(也稱《四子》),簡稱為《四書》。南宋光宗紹熙遠年(1190年),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《大學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、《中庸》匯集到一起,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。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“先讀《大學》,以定其規(guī)模;次讀《論語》,以定其根本;次讀《孟子》,以觀其發(fā)越;次讀《中庸》,以求古人之微妙處”并曾說“《四子》,《六經》之階梯”(《朱子語類》)朱熹著《四書章句集注》,具有劃時代意義。

  五經:儒家本有六經,《詩經》、《尚書》、《儀禮》、《樂經》、《周易》、《春秋》。秦始皇"焚書坑儒",據(jù)說經秦火一炬,《樂經》從此失傳,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,共七經;唐時加上《周禮》、《禮記》、《春秋公羊傳》,《春秋穀梁傳》、《爾雅》,共十二經;宋時加《孟子》,后有宋刻《十三經注疏》傳世?!妒洝肥侨寮椅幕幕局?。

  《小學》,舊題宋代朱熹撰,實為朱熹與其弟子劉清之合編。書的發(fā)凡起例出于朱熹,而類次編定則有出于弟子劉清之。朱熹曰:“后生初學,且看《小學》書,那個是做人的樣子。” 《小學》是舊時封建社會的小學教材,宣傳孔孟之道,灌輸封建思想。其中自有兩重性,有它必須批判的糟粕,也有它應該繼承發(fā)揚的優(yōu)良成分。諸如講究節(jié)氣,重視品德,強調自我節(jié)制、發(fā)憤立志等等,在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結構方面理學是有影響的。

  《蒙求》 唐 李翰撰 明萬歷刻本。

  《五字鑒》是一部幾百年來流傳較廣的蒙學讀物,原名為《鑒略》,李廷機根據(jù)我國古史資料所寫。 此書大略是以五言詩句韻文的形式,按時代順序將我國上自遠古傳說,下至元明的社會歷史,進行了簡單扼要的總述和概括。所以,可以說這是一部專述我國社會政治歷史發(fā)展的蒙學讀物。

  《三字經》其書作者說法大致有四種:一、宋末區(qū)適子;二、明代黎貞撰;三、或者又有區(qū)適子所撰,黎貞增廣之說;四、世傳王應麟撰,王應麟(1223—1296),南宋學者,字伯厚,號深寧居士。一般來說,《三字經》作者應為王應麟。

  《千字文》是我國早期的蒙學課本。隋唐以來,《千字文》大為流行,背誦《千字文》被視為識字教育的捷徑。

  《名賢集》輯者不詳,有人認為是宋代以后的一位儒家學者?!睹t集》是一部舊時很流行的童蒙讀物,但其內容實際與童蒙無關,主要是輯錄關于為人、治家、處世的四言、五言、六言、七言格言或諺語,既有精華,也有糟粕。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對社會都有影響,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對世態(tài)炎涼的認識及相應采取的對策。

  《弟子規(guī)》,清代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。李毓秀,字子潛,平生只考中秀才,主要活動是教書。根據(jù)傳統(tǒng)對童蒙的要求,也結合他自已的教書實踐,寫成了《訓蒙文》,后來經過賈有仁修訂,改名《弟子規(guī)》。全書以《論語·學而》中的“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泛愛眾,而親仁。行有余力,則以學文”開篇,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,對兒童言語行動提出要求,教以應該怎樣待人處世,通常的核心思想是孝弟仁愛。

  《弟子規(guī)》淺顯易懂,押韻順口,內容又符合封建倫理,是以極有影響,清代后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,幾乎與《三字經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有同等影響。

推薦新聞 Recommended News
警句格言 more+